隨著全球醫藥企業對新藥研發的重視,以及藥物作用靶點研究的進一步闡明,越來越多新的活性化合物被發現,更多新的藥物靶標被確認,使得全球新藥研發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。
通過分析國際知名咨詢機構Citeline公司Pharmaprojects/Pipeline數據庫的數據,可以幫助我們全面了解2016年全球在研新藥市場的一些新變化,及時發現新藥研發的一些新趨勢。
總覽篇
在研藥物總體數量及分階段情況
化學合成小分子藥物開發難度逐年增加,那么全球在研藥物數量增長的可持續性如何?研發后期品種高流失率狀況是否得到緩解?
整體規模穩步增長
Pharmaprojects/Pipeline數據庫收錄的在研藥品信息,特指那些目前仍處于在研狀態的項目,包括臨床前研究項目、處于臨床研究及注冊階段的項目,以及增加新適應癥的已上市藥物項目。截至2016年1月,全球在研新藥數量為13,718個,與2015年的12,300個相比,同比增幅高達11.5%。
從2001~2016年數據來看,全球在研新藥數量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,2016全球在研新藥數量增幅高達11.5%,遠超2015年8.8%的同比增幅。2016年在研藥物數量增加了1418個,而2015年該數字僅為993個。對在研藥物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,2016年首次出現的新的在研藥物品種數量為3442個,而2015年該數據為3138個。這也從側面表明,與往年相比,在過去的12個月中,因各種原因終止的在研藥物數量相對減少。
盡管全球在研新藥數量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,但由于化學合成小分子藥物開發難度逐年增加,全球在研藥物市場增長的可持續性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。以2015年上市的新活性物質(NAS)為例,其數量已從2014年的63個(含新分子實體NMEs57個,疫苗6個)下降至48個(含NMEs43個,疫苗3個),這也是2011年以來NAS首次出現下滑。
新藥研究各階段增幅
從制藥研發流程來看,新藥研發可分為三個階段:首先,通過臨床前研究發現并確認候選藥物;其次,通過臨床研究驗證候選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;最后,順利通過注冊及上市環節,最終實現候選藥物的臨床價值。
通過對比2016年和2015年處于不同研發階段的在研藥物數量規模后不難發現,幾乎所有階段的在研藥物均出現了數量上的穩定增長。
其中,臨床前研究階段的藥物數量變化尤為明顯,2016年處于該階段的藥物數量為6861個,同比增幅高達13.2%。處于該階段的在研藥物數量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藥研發領域的潛在候選藥物規模,但最終能否成為真正的候選藥物,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。從現有數據來看,處于早期研究階段的在研藥物數量,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勢頭。
此外,處于臨床研究階段(包括Ⅰ期、Ⅱ期和Ⅲ期臨床階段)、注冊前、注冊和上市階段的在研藥物數量分別為5071個、197個、102個和1273個,同比增幅分別為9.6%、16.6%、-4.7%和11.7%。
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的在研藥物數據進一步分析后發現,2016年處于Ⅰ期、Ⅱ期和Ⅲ期臨床階段的藥物數量已分別增長至1856個、2261個和954個,增幅分別為11.4%、5.1%和18.1%。處于臨床Ⅲ期的藥物數量增幅顯著高于臨床Ⅱ期,這也從側面表明,處于研發后期品種的高流失率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。
由于藥物臨床試驗方案需要在不同國家的監管機構進行注冊,因此臨床階段的數據往往變化較大,因此需要對較長時間內的數據變化進行回顧分析。從2007~2016年臨床數據來看,處于Ⅰ期和Ⅲ期臨床階段的藥物數量增幅均較大,處于Ⅱ期臨床階段的藥物數量變化相對較小。綜合來看,處于Ⅲ期臨床階段的藥物數據尤其令人鼓舞,在過去的幾年中該指標呈現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,處于該階段的部分藥物更有望進入2017年和2018年的上市藥物名單中。
企業篇
企業數據里的新藥研發秘密
在研藥物數TOP25企業排名有何變化?原因何在?研發型企業數量逐年增加,其中小型研發企業占比達56.5%,這意味著什么?
TOP25分析:大型藥企排名穩定
企業層面的分析,主要是根據在研藥物數量對業內企業進行排名,列出在研產品數量排名居前25位的公司,即TOP25。
從2016年數據來看,排名居前五位的制藥公司分別為葛蘭素史克(GSK)、諾華(Novartis)、阿斯利康(AstraZeneca)、強生(Johnson&Johnson)和默沙東(Merck&Co.)。
其中,GSK自2012年超越輝瑞位列排名第一位,近六年來一直穩居排名第一的位置。盡管在2014年底及2015年GSK中國分公司卷入了賄賂丑聞,并且GSK公司終止了兩個處于臨床Ⅲ期的藥物研究項目(即抗動脈粥樣硬化darapladib和腫瘤疫苗astuprotimut-r),但在經歷一系列沖擊之后,GSK仍穩居第一名的寶座。從研發數量來看,2016年GSK在研藥物項目數量為242個,較2015年數據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,其與排名第二位的諾華(在研藥物項目數量為240個)的差距進一步縮小。
對于位居排名第三位的阿斯利康而言,2014年“輝瑞并購阿斯利康”計劃的失敗,使其獲得了一些喘息的機會。盡管阿斯利康在研藥物規模較2015年幾乎沒有變化,但由于羅氏(Roche)排名的大幅下滑,使其總體排名已由去年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。羅氏公司排名的下滑,與其2015年終止的在研項目較多有關。
隨著在研藥物規模的增加,強生和默沙東公司分別位列排名第四和第五位,其中,默沙東公司在2015年初對Cubist公司的并購,進一步推動了其排名的穩步上升。
排名第六位的輝瑞,其原計劃與愛爾蘭藥企Allergan合并,進而形成一個在研藥物規模高達336個藥物的超級公司,但遺憾的是,由于種種原因,輝瑞已放棄收購Allergan公司。
此外,Shire公司和Baxalta公司已在近期完成了合并,有望在明年進入TOP25榜單,從目前數據來看,Shire公司位居排名第28位,Baxalta公司位居第78個,合并后公司的在研藥物規模將達到83個。
在TOP25排名中,與2015年排名相比,新入圍的企業有塞爾基因(第22位)和吉利德(第23位)。其中,塞爾基因排名歷年來基本穩定在20~25位,僅在2015年排名中退出TOP25榜單。
吉利德在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缺席TOP25榜單,本次回歸,其在研藥物數量已從2013年的47個增加至60個。在過去的一年中,吉利德憑借其在丙肝治療藥物產品線上的優勢,公司市值及利潤迅速飆升。繼索非布韋(Sovaldi)和哈維尼(Harvoni)之后,FDA又于今年6月28日批準了吉利德研制的丙肝治療新藥Epclusa,用于治療全部六種基因型丙肝。與此同時,吉利德丙肝藥物定價過高備受批評,也已引起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一些政府的擔心。目前吉利德提出“全球范圍內分層定價”體系,即以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總收入為基礎來定價,在未來幾年中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。
無論如何,吉利德還是非常幸運的。就在民眾對于高藥價的質疑聲愈加強烈的時候,仿制藥企業Turing和Valeant公司的定價丑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眾對于創新藥定價的敵意。這兩家公司均是通過調整定價政策從仿制藥銷售中謀取暴利,尤其是Turing公司,其在一夜之間將60年老藥乙胺嘧啶(該藥可用于治療弓形體病,其在艾滋病患者中較為常見)的價格從13.5美元漲到了750美元一片,漲幅超過5000%。需要說明一點的是,另一家公司Valeant,其在2016年在研藥物數量排名中位居第26位。盡管部分公司因藥物定價問題得到了相應的懲罰,但不容置疑的是,藥物定價問題將是整個行業未來數年中最具爭議的一個話題。
與2015年相比,僅有德國默克和日本協和發酵麒麟公司缺席今年的TOP25排名。但慶幸的是,這些公司并未被合并或收購。從目前情況來看,在2017年的排名中,也應該不會出現因并購而導致企業消失的情況,但從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看,未來在大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將不可避免。
小型研發企業占比過半:積極信號
在大型制藥研發公司吸引眾多目光的同時,制藥行業同樣存在著數以千計的小型制藥研發公司,擁有數量眾多的在研藥物項目。從現有統計數據來看,這些制藥研發公司不僅數量已增長至一個新的歷史性水平,而且增幅(12.2%)已超過全球在研藥物的整體增速(11.5%)。
從2016年的數據不難看出,大量新的制藥研發公司正在出現。目前,全球具有在研項目的制藥公司數量已達3687家,較2015年數據增加了401家,同比增幅為12.2%。從企業數量來看,今年的企業數量變化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,而該部分企業所占比例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二大。據統計,在過去的一年中,新成立的制藥研發公司數量為618家,與2014年的數據基本一致;同時,研發項目非活躍狀態的企業越來越少,這也是促成2016年數據增幅明顯的一個原因。
2016年的制藥研發領域,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型制藥研發公司。據統計,僅具有1~2種在研品種的企業數量已增至2084家,占整個制藥研發公司規模的56.5%。與之相比,2015年這些小型制藥研發公司的數量為1844家,整個制藥研發公司數量為3286家,占比為56%。整體來看,小型制藥研發公司的數量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增長勢頭。在這些小型制藥研發公司中,一部分企業可能成為未來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研發型公司,而另一部分企業則可能從市場中永遠消失。
毫無疑問,許多小型公司存在被大型制藥公司吞并的風險。但值得肯定的是,數量如此眾多的初創企業和小眾企業進入到制藥研發領域,本身就釋放了一些非常積極的信號,這也恰恰證明該行業可以獲得大量的風險投資。
地理分布:中國原研藥企數超過日本
從企業的地理分布(總部所在地)情況來看,制藥研發行業未見明顯變化。對2016年制藥研發公司地理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,其與2015年的分布情況基本一致,美國和歐洲地區的制藥企業仍是全球新藥研發的主要動力來源。從所占比例變化情況來看,美國占比較2015年增加了1%,重新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。盡管三個主要歐洲國家的占比略有下降,但歐洲其他地區的占比卻是略有增長的。